一年之际在于春,1日之际在于晨。对孩子一生来讲,个人品质、性格形成的重要期在0~7岁。假如在这个阶段儿童几乎都与老生活活在一块,失去与爸爸妈妈交流交流、培养感情的机会,任凭隔代亲特殊的溺爱泛滥,就会对其身心发育导致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。
比如:
1、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、自私、任性的不好的个性。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,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过分娇纵和迁就。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,老人心理上更会有所顾忌??万一有差错闪失,对不起儿女,怕儿女责怪。于是,老人每件事依着孩子,处处保护孩子,把孩子放在家里的核心地方。孩子犯错不准时纠正,还常常满足孩子不适当的欲望。在吃的方面,给孩子做专利菜,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;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,代替孩子着装,代替孩子整理玩具,用喂的方法代替孩子自己吃饭,甚至担忧孩子摔跤,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 老人的种种做法,导致孩子四肢动作进步缓慢,独立生活能力差,处处依靠父母,每件事以我为中心,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,一旦遇见困境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,他就会生气、大发脾气。老人的过分保护,不只抹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,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,胆小娇气,弱不禁风。
2、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、冒险性和革新精神。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,同意新生事物较慢,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,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法也困难改变。他们期望孩子乖巧、听话,稳稳当当不出格,不擅长运用科学的、有创造性的方法引导孩子。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、破坏等具备冒险和革新性的探究行为,一直急着加以阻止。譬如,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,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,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,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(父母学院:爸爸妈妈成长的摇篮)。由于,在他们意识里,玩蚂蚁非常脏,拔花是成心捣乱,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可以破坏的。他们觉得孩子这类出格的做法都是不好的行为,需要立即纠正。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如何能形成发展革新的个性呢?
3、容易致使孩子视线狭小,缺少活力,心理老化。多数老年人因为年岁大了,喜欢安静,不喜欢运动,也不喜欢外出活动。孩子与祖爸爸妈妈朝夕相处,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环境中,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,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,容易失去纯真无邪幼稚的本性。另外,外出活动少,一方面运动量小,身体缺少训练,会导致体质柔弱多病;其次关在家见识少,接触新鲜事物也少,可能致使孩子视线狭小,缺少活力,不敢面对生人、不会自己处置事务。紧急的还会导致孩子心胸狭隘、固执、退缩、心理老年化,等等。祖辈的价值观念、生活方法、常识结构、教育方法等与现代社会多少会有差别。另外,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势必也带有老年人的特征。因此,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进步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。重要是怎么样擅用其长,以避其短。对饰演子女与爸爸妈妈双重角色的年轻的父母而言,必须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,与老人交流,千万不要舍弃自己的职责。只须你看重,时间总能挤出来的。譬如:天天晚饭后和孩子作游戏、讲故事,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。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,常常和老人聊聊天,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,虚心同意老人的指点;买一些科学婴幼儿教育的读物,与老人交流学习心得,帮助老人同意新事物;对老人溺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,既要坚决表明我们的态度,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,尽可能降低正面冲突。年轻的爸爸妈妈必须要明确: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的主角。所以,既不要为图省事,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;也不要怕老人惯坏了孩子,拒绝老人带孩子,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。不论是与老人同住,还是暂时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里,大家都应该注意和老人协调关系,所有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,积极解决矛盾纠纷,争取隔代教育获得双赢。